刘超:关于《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制定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2021-01-05重磅信息

关于《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制定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2020年12月23日 市委书记刘超讲话(记者 赖杰 摄).jpg

刘超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制定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稿)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建议稿起草背景和过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10月26日—29日,党中央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规划建议,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号角。12月3日—4日,省委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四川规划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为我市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制定和实施好我市“十四五”规划,事关绵阳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绵阳长远发展大计。为此,市委决定召开七届十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审议我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对绵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进行系统谋划部署,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在绵阳落地落实。

  市委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去年9月,就制定了《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各部门提早思考、认真研究。去年底开始,由市领导牵头、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就27个重大课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也组织开展了专题研究,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为规划建议起草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10月,市委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元方同志、刘光强同志、颜超同志、张学民同志担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在市委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10月15日印发了《建议起草工作方案》,11月16日形成了《建议总体思路》,为建议稿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议稿的起草,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市委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等中央、省委有关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党中央、省委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重大判断和部署要求,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文件起草全过程。市委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专题会议、文件起草组会议,研究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为建议稿起草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

  建议稿的起草,始终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11月30日,市委召开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各界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和企业、社区、农村等方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战线,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农民工、大学生创业者等社会各界代表的意见建议。起草过程中,还多次征求了市级领导同志和相关方面的意见建议。中央、省委规划建议印发后,对我市建议稿又作了对标修改。12月10日,建议稿印发全市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退出领导岗位的部分市领导意见。12月14日,召开绵阳统一战线专题协商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以及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12月16日,建议稿再次印发全市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从征求意见情况看,大家一致认为,“十三五”时期绵阳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四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机遇更具战略性、可塑性,未来绵阳发展的战略支撑更加有力,战略动能更加强劲,战略位势更加凸显,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大家普遍感到,建议稿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坚定贯彻中央、省委精神,又符合绵阳实际、顺应群众期盼;既一以贯之坚持市委既定部署,又与时俱进对新阶段绵阳发展作出新的谋划,为科学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制定建议,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好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将为绵阳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成为指导和推动我市“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系统总结“十三五”时期绵阳发展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好经验好做法,做好与“十四五”规划的衔接,保持发展的连续性。二是建议科学研判“十四五”时期绵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打好竞争主动仗。三是建议准确把握当前绵阳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弱项,做好锻造长板和补齐短板的大文章。四是建议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的政策措施。五是建议持续加强重要文化特别是具有绵阳特色的“三线建设”文化、禹羌文化、白马文化等保护发展。六是建议更加注重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更好回应群众关切,等等。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进行了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建议稿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235处,涵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296条。一些具体事项留待编制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时统筹研究,工作层面的意见建议转交有关部门研究。

  12月17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对建议稿进行了审议。起草组根据市委常委会会议的意见,对建议稿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提请这次全会审议的建议稿。可以说,建议稿是市委充分发扬民主、凝心聚力的成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群策群力、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起草的总体考虑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对标对表中央、省委规划建议,紧密结合绵阳实际,着力回答新发展阶段绵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绵阳、如何建设好绵阳等重大问题。

  在建议稿的起草过程中,特别注重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是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衔接市委既定部署,充分吸收“十三五”时期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又与时俱进谱新篇,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新任务新举措。二是处理好全局和一域的关系,既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把绵阳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大局中找定位、明方向;又坚持以一域服务全局,主动对接国、省重大战略部署,坚决扛起中国唯一科技城和四川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使命。三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既着眼长远,科学确定绵阳“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规划建议的方向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又立足当下,精准确定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升规划建议的可实施性。四是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既坚持整体谋划,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各方面、各领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又坚持重点突破,对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项部署。五是处理好发展和民生的关系,既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新发展理念,依靠发展破难题、强弱项、增实力;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议稿分为三大板块,由十四个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第二部分,主要总结“十三五”时期绵阳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新发展阶段绵阳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由第三至第十三部分组成,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明确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绵阳和平安绵阳等重点工作,提出了42项工作举措。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四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立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建议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和重大举措。这里,就其中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鲜明导向,是当代中国的发展之道,其中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中央规划建议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无论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还是顺应群众期盼,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应该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政策措施的逻辑起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绵阳的最大市情,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仍是绵阳的最大问题,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系统观念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一体把握、全局统筹、协同推进、联动发展。基于此,建议稿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重要原则,提出“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二,关于“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把“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发展底气。我市建议稿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委精神,紧密结合绵阳实际,坚持长短结合、远近衔接,兼顾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既立足当前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战略擘画,提出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科技城建设国家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西部现代化强市基本建成”的宏伟愿景;又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并从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等7个方面作出具体安排。“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既蕴含速度要求、也彰显质量取向,既强调培育发展新动能、也回应群众新期待,是对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标定的“四个时间节点”进度安排的再深化再完善再丰富。

  鉴于市委规划建议主要是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安排,重点是把握方向、提出思路、明确要求的,加之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建议稿在确定有关目标时,采取了定性表述、蕴含定量的方式。这也是为了形成一种鲜明导向,就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有关部门在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科学论证、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建议稿把握绵阳发展趋势,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高于、一个增强”的目标。第一个“高于”是经济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主要考虑是:近5年,我市经济增速一直保持高于全国1.6至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6至1个百分点。同时,通过持续抓产业培育、项目投资、改革创新、招商引资、县域经济等工作,绵阳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动能更加强劲。确定这一目标既是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标相衔接,也是与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和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相匹配。第二个“高于”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主要考虑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检验绵阳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老百姓日子过的怎么样、生活品质好不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居民收入高不高。确定这一目标,就是要更好让人民群众共享绵阳改革发展成果。“一个增强”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主要考虑是:科技创新是绵阳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我们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题中之意。确定这一目标,就是要加速把绵阳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就绵阳来讲,经过几代绵阳人接续奋斗,经过“十三五”时期持续努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建议稿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这是绵阳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强调的是新的发展阶段。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是我们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后要达到的总体奋斗目标、长远奋斗目标。同时,建议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出要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胜利,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并分领域提出了系列分目标。主要是,在科技城建设领域,提出了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在经济领域,提出了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西部经济强市的目标;在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域,提出了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些分领域提出的目标,既是我们实现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这个总目标的重点任务,也是建成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鲜明标志。总目标是统领,分目标是支撑,同一领域分目标也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共同支撑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全面把握、一体落实。

  第三,关于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绵阳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空前重视、空前支持。从中央来看: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绵阳发展和科技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9月,刘鹤副总理来绵出席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绵阳科技城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要求绵阳“着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高地,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11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鼓励大院大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推动空气动力技术、核技术等再研发和在周边地区转化”。从省上来看:省委十一届三次、七次、八次全会均对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去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部署要求,既是对绵阳的特殊关爱,也是我们必须扛起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绵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担负国家使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在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大国博弈更加激烈,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绵阳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凸显。基于此,建议稿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十四五”绵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之首,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并从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强科技创新主体、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等方面作出部署。

  第四,关于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旨在改变以往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转为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可以肯定,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必须找准绵阳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探索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把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比较优势,更好转化为绵阳的发展优势。

  从国内大循环看,绵阳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腹心地带,经济总量位居西部同类城市第6位,截至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近490万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市场主体达到36.9万户,蕴含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同时,绵阳产业体系、产业门类较为完整,41个产业大类当中绵阳有35个,207个产业中类当中绵阳有127个,能够为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提供优质供给。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看,绵阳是成渝地区北向西出的门户和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拥有科博会、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具备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基于此,建议稿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单列,提出“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坐标定位和比较优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并从着力畅通经济循环、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方面作出部署。

  需要指出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它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过去绵阳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解决眼下的困难问题仍然需要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绵阳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基于此,建议稿提出“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要求“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坚定不移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以全面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并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等方面作出部署。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推动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基于此,建议稿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并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作出部署。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推动“市外”循环的同时,也要坚持“内外兼修”,畅通“市内”循环。基于此,建议稿提出“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增强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并从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作出部署。

  第五,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规划建议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省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家园。

  近年来,市委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连年实施民生项目、全力保障民生投入、不断扩大民生覆盖面,近5年年度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以及城市内涝、交通拥堵等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基于此,建议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从强化就业优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健康绵阳建设、筑牢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

  同时,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实现安全发展,是推进绵阳“十四五”发展必须守住的重要底线。基于此,建议稿对安全发展作出专章部署,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绵阳和平安绵阳”,要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把安全发展贯穿绵阳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着力夯基础、建机制、提能力、强治理,构建安全保障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并从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加快平安绵阳建设、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作出部署,就是为了为绵阳“十四五”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大家要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共同把建议稿完善好、把这次全会开好。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