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关于《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的说明
2020-08-03重磅信息

LAIJ3478 (2)(1).JPG


关于《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的决定》的说明

(2020年7月29日)

刘超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现在,我就《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全会主题及主要考虑

  市委常委会决定,这次全会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推动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定这一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服务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因时应势谋划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有力促进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带来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迫切需要打造新的对外开放支点和区域发展引擎,更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决策,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形成强大战略后方、培育新的战略支撑、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使成渝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区域形成东西南北四极牵引、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之势,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好支撑带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绵阳理应在这一国家战略中肩负重要使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决策背后的战略考量,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第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化川渝两地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战略举措,我们必须深度参与其中、展现应有作为。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大势,充分顺应了成渝地区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将川渝合作推向了高位实施、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有利于强化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推动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发展格局。今年省“两会”期间,彭清华书记在参加绵阳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绵阳紧紧围绕“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找结合、求协作、谋发展,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四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系统谋划,为绵阳深度参与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担当担责、善作善成,为推动国家战略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出绵阳贡献。

  第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战略引领,我们必须坚定苦练内功、善于借势借力。一个地方发展的路很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绵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新的重大机遇,有利于绵阳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提升宜居生活新品质。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绵阳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机遇抓不住,就可能变为挑战。挑战应对得当,也可以转化为机遇。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付出艰苦努力、拿出管用举措,既苦练内功,又借势借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壮大自身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才能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赢得新优势。

  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全市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发展使命。前期,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省委有关会议召开后,市委先后召开一系列会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有关决策部署,组织开展8个大类专题调研,举办绵阳市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讨会,进一步把准方向、明晰路径、突出重点。同时,加强向省级有关部门的汇报沟通,加强与省内市州和重庆的工作衔接,与重庆北碚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局。本周一,市委又专门举办市级领导干部和县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深入研讨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问题,为此次全会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当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各方都在高度关注、积极行动。市委认为,有必要在前期研究和安排部署的基础上,结合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召开一次全会对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和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要求、汇聚力量,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强大的战略引领。

  二、《决定》稿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决定》稿起草工作,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6月22日,市委成立起草组。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有关决策部署,梳理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充分吸收研究报告成果,形成了《决定》初稿,并在全市一定范围内征求了意见。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召开后,起草组结合全会精神,对《决定》作了相应修改。7月17日,市委召开绵阳统一战线建言献策座谈会暨助推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协商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起草组对这些意见建议作了认真研究和充分吸收。7月28日,经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同意提交这次全会审议。

  《决定》稿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和统揽全篇,深刻领会、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重点任务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结合实际系统谋划了我市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顶层设计。具体内容上,《决定》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充分认识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从国家和绵阳两个层面,阐明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考量和绵阳深度参与其中的重大意义,重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第二部分,准确把握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主攻方向3个方面,重点解决目标方向问题。第三部分,大力实施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八大行动,主要包括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畅通、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发展能级跃升、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解决实施路径问题。第四部分,切实凝聚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人才支撑、调动各方积极参与,重点解决推进力量问题。

  在重要工作部署上,《决定》稿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与正在编制的国省相关规划相衔接,对拿得准的事项进行前瞻部署,对国省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尚无定论的事项暂不涉及。二是注重从战略上、方向上谋篇布局,除支撑性重大项目和全局性重大事项外,其他具体项目和事项留待后续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有关文件时统筹考虑。三是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各地各部门找准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决定》稿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对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四个发展定位、四个主攻方向、八大行动”的系统谋划。这一谋划着眼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展壮大自己,统一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其中,“四个发展定位”是总体目标,“四个主攻方向”是着力重点,“八大行动”是实施路径。这里,我着重从这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市委的考虑。

  第一,关于“四个发展定位”。发展定位是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奋斗目标。围绕服务战略全局,结合绵阳自身实际,《决定》稿从国际、国内、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四个维度,明确了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个发展定位”。

  一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党中央和省委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门对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我们新时代建好科技城的新使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绵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为此,《决定》稿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确定为发展定位之一,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引领性的目标,是我们履行国家使命的担当和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城的宣言,也是为了能够更好争取各个方面支持共建科技城,加快提升科技城的战略位势,擦亮中国唯一科技城的金字招牌。

  二是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作为国防军工重镇,绵阳拥有中物院、中国空气动力与研究发展中心等一批“重量级”国防科研院所,掌握一批维护国家安全的“杀手锏”,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中承担着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绵阳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绵阳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既是期望也是要求。为此,《决定》稿将“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确定为发展定位之一。只有把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建好了,绵阳的国防军工重镇地位和科技城的战略地位才能进一步巩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条件。

  三是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绵阳作为国家重大改革的布局地和成渝地区开放的桥头堡,理应在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开拓更广阔发展空间上拿出更多实招、作出更好示范,这不仅是职责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所需。《决定》稿将“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确定为发展定位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发挥这些年绵阳承担国省重大改革任务积累的经验,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更好破解发展难题;就是为了全面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重大部署,强化绵阳作为成渝地区北向西出门户的地位,在融入对外开放合作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四是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绵阳作为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是最有可能率先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的城市。建成经济副中心后,绵阳建设其他方面的副中心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就能加快形成与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各种功能,进一步提升绵阳的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全局贡献力。《决定》稿将“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确定为发展定位之一,就是为了引导全市上下在争取率先建成经济副中心的基础上,乘势而上、众志成城推动全市其他各项工作走在前、树标杆,形成经济工作一马当先、其他工作万马奔腾之势,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第二,关于“四个主攻方向”。主攻方向是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着力重点。对标“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及清华书记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对绵阳提出的“四个围绕”重要要求,《决定》稿提出了“四个主攻方向”。

  一是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崭新使命和历史重任。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次《决定》稿又把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也是市委保持定力、一以贯之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旨在坚持高端切入,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高端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绵阳科技资源特别是战略科技资源富集,部分领域科技水平在全球、全国领先,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但同时也要看到,绵阳科技创新资源以国防军工科技资源为主,这些资源多数集中在科学实验或试验领域,而离产业和市场近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显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还不明显。《决定》稿将“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旨在坚持世界眼光、全球视野,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把绵阳建成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绵阳这些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既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绵阳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的必由之路。《决定》稿将“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旨在凸显改革开放对绵阳各项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化改革思维和开放意识,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绵阳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活力。

  四是加快建设I型大城市。城市是一个地方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推动一个地方发展,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从古至今,绵阳都是郡县、州府治所或专区、地区行署所在地,城市软、硬件建设一直走在成渝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前列。但当前绵阳城市发展仍然面临城市规模不够大、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够强、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决定》稿将“加快建设I型大城市”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旨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功能品质,提高治理效能,涵养城市文化,增强城市魅力,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对各类人才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加快形成与成渝地区副中心相匹配的城市形态。

  第三,关于“八大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等七项重点任务,项项都是关乎战略全局的大事。《决定》稿逐一对标、细化落实,在结合实际增加城市能级提升这一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八大行动”。

  一是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是产业体系。就绵阳而言,发展现代产业,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是近年来我市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要坚定不移抓下去。一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认真落实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精神,以先进制造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围绕“6+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招大引强、沿链配套,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全省、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围绕“8+1”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场景新消费,建设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围绕“6+1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着力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国家优质粮油和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还可以通过与众多产业的嫁接,催生出新的业态,释放出新的动能。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

  二是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作为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发展创新产业、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生态,将绵阳富集的国防科技资源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中国科技城的影响力。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是一篇大文章,就绵阳来讲,既要尽可能多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也要尽可能多地转化科技创新资源,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要着力提升科技硬核实力。重点是强化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在服务保障我市现有国家重大科研设施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绵布局建设核技术应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一批重要科研机构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占领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省委提出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为我们争取国家在绵布局大院所、大装置、大平台提供了机遇,必须抓住用好,努力成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二要着力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重点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协同协作,支持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聚焦核技术应用、激光、磁性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使绵阳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推进重点实验室、试验设施设备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创新领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共建共用,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空间平台、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改革,用好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绵阳分中心和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打造科技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共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三要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重点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培育引进信用、法律、审计、投资、知识产权、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科技服务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大力实施人才新政,深化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争创国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向绵阳聚集;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成为全市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三是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畅通行动。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是改变经济区位的基础和前提。针对我市开放通道不足不畅、区位边缘化趋势加剧的问题,要按照“四向拓展、全域开放”要求,统筹铁路、航空、公路建设,统筹干线和支线建设,统筹客运和货运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让人畅其行、货畅其流。要聚焦“内畅”,加快建设G108线绵阳绕城段、S209线梓潼至河口段等国省干线提档升级项目,强化安州、江油、三台等与中心城区城市交通网络一体化衔接,促进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有效衔接。要聚焦“外联”,加快建设成兰铁路,新开工绵遂内铁路,规划论证重庆至遂宁至绵阳至兰州高铁等铁路并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积极推进绵阳南郊机场迁建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加快建设G5成绵扩容、九绵、绵苍、中遂、广平等高速公路,以及成德绵大道、德绵大道,协调推进贯通绵中金简城际快速通道。现代物流是提升生产服务效率和生活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未来发展潜力非常大的产业。要重视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枢纽网络,健全物流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尽快开工科技物流产业园铁路专用线,打造绵阳铁路物流港,推动绵阳更好融入全国全球经济网络。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于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更在于它是未来新产业形态的基础和平台,可为百业赋能。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和智慧化、智能化改造,布局建设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大数据中心、绵阳·华为数字经济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四是实施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行动。从一些地方走过的历程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是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目前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4%,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尤为重要。一要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打破行政区划与传统城乡结构,以新区建设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以产业发展为牵引优化经济空间,以城乡融合为重点优化城镇空间,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优化生活空间,推动构建新型城乡空间体系。二要大力推动市县协同发展。我市县(市、区)、园区情况各不相同,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在全市发展大格局中找到自己最适宜的发展定位和实现路径,选择既体现自身特色、又符合未来方向的优势领域进行突破,用“不易被模仿”“不可被替代”实现“难以被超越”。要深入落实“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深化县(市、区)、园区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现代产业,协同建设基础设施,协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协同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着力提升“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两翼”骨干支撑作用、形成“三区”协同发展格局。三要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重点加快国省级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城乡治理效能,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层基础。

  五是实施城市发展能级跃升行动。城市能级集中体现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高能级城市可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提供高品质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我们抓城市建设,一定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坚持产城融合,坚持集约发展,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一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加城市空间供给,按照建设I型大城市的标准要求,同步推进新区有机生长、组团协调发展、旧城双修更新,打造中心城区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高品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省级新区,推动在高质量发展、全面创新改革、区域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打造与老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和城市新区。二要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优化老城区公共资源配套和商业布局,推动行政办公、专业市场、工业、仓储等功能向城市新区疏散转移,促进老城区与城市近郊错位发展,加快构建“一城双心、组团协调”的现代化大城市格局,提升城区人口、产业、消费集聚力,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三要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加强城市风貌塑造,融入更多科技元素,打造“景观化”“绵阳范”城市家具,形成富有科技感和吸引力的现代城市全意象。差异化布局商务中心、文体中心,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布局,满足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要。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宜居活力。

  六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行动。绵阳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绵州大地秀美风光,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必须自觉肩负这一重大使命。一要加强生态共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涪江、安昌江及其他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利用。二要加强环境共保。聚焦“地里”“水里”“山上”“天上”四个方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让绵州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净土长存。三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绿色制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高效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积极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争创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七是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行动。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明确改革方向,落实改革要求,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一要破除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组织管理、公共资源配置、产业协作、营商环境培育、利益联结等机制,探索开展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点,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共享发展资源,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协调发展。二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全面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要提升对外开放实效。深化区域合作与发展联动,探索建立联动招商机制,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纳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范围,办好科博会,建好中国(绵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综合保税区,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八是实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公共服务面向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一要强化公共服务。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把补短板、提质量、促均衡结合起来,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惠民水平,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二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今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要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做深做实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扎实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法治绵阳、平安绵阳建设,以城乡基层高效能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服务。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需要全市上下共同抓好落实。《决定》稿对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把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作了安排。要加强组织领导,市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项工作组要加强工作统筹谋划和推进落实,切实把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转化为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具体项目。要健全推进机制,积极跟进衔接国家规划纲要、“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细化制定实施意见及行动方案,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确保牵引性、全局性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市属国企跨区域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争取央企来绵设立区域总部、布局科研平台、建设产业基地;面向民营企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构建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长效服务机制。

  讨论修改和审议通过《决定》稿,是这次全会的重要任务,对绵阳苦练内功、借势借力国家战略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深刻领会党中央和省委精神,准确把握市委提出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具体行动,深入思考、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把《决定》稿审议好、修改好,使之成为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