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等媒体记者集中采访
2019-07-26重磅信息



7月25日,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绵阳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劲的发展态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引起了现场媒体记者的浓厚兴趣。发布会结束后,众多媒体记者意犹未尽,刚刚离开发布席的市委书记刘超立刻被记者们团团“包围”。

   

“请问,绵阳科技城是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为一个西部内陆城市,近年来,绵阳为什么能引进一批百亿级大项目、好项目?”……面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等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刘超细细道来。

   

“我经常说一句话,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需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支撑,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成效也需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来彰显。”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刘超说,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既需要深入挖掘本土创新资源要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汇聚各方创新资源要素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超说,近年来,绵阳一手抓存量优化,一手抓增量引进,在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同时,引进了一批高质量的重大产业项目。2015年以来,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60多个。目前,这些项目都在陆续落地实施过程中。特别是作为绵阳有史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绵阳京东方项目已于7月15日顺利量产并交付,这标志着项目从工程建设阶段正式转入生产运营阶段,标志着“绵阳造”京东方产品正式投放市场,是绵阳工业发展乃至绵阳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刘超表示,包括绵阳京东方项目在内的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促进了科技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助推绵阳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刘超说,“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绵阳之所以形成重大产业项目纷至沓来的良好局面,既是因为社会各界看好绵阳发展前景,也是因为绵阳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这几年,我们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一方面抓软环境营造。积极争取国家、省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在绵阳实施,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出台了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35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3条”等政策,着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抓硬环境建设。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构建以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为龙头,8个省级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园区发展格局,着力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当前,四川正着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绵阳地处重庆、成都、西安‘西三角’腹地,是一座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城市。请问绵阳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绵阳区域协同发展方略引发媒体记者关注。

   

刘超说,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是落实四川省委关于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绵阳主动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大局,主要做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对外坚持和而不同、错位发展,发挥地处“西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对外主动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达到“1+1>2”的效果;编制完成《绵阳市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重点任务清单》,确定53项重点任务,先后与成都、德阳、广元、遂宁签订区域合作协议,商定176个合作事项和项目,部分合作事项已经启动实施。另一方面,对内推动市县一体、协同发展,结合绵阳9个县(市、区)实际情况,作出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支持各县(市、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目前,这种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四川省评选的2018年度30个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中,绵阳9个县(市、区)有5个上榜,占到全省的1/6。

   

近半小时的集中采访中,媒体记者兴致盎然、踊跃提问……刘超感谢媒体记者对科技城和科博会的持续关注,热情邀请他们来绵报道科博会,用生动的笔触、精彩的镜头,为中国(绵阳)科技城鼓与呼!(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志豪/文 赖杰/图)

本文来源: